35岁后最可怕的事,就是成为职场中的奢侈品
编者按: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粥左罗”(ID:fangdushe520),作者粥左罗主创团,ZIZ世界经授权发布。
35岁以后,你在职场中会贬值么?
前几天有一个截图被大家广泛传播,标题是“普适性职业生涯”,内容如下:
这虽然是一个梗,但其实用调侃的方式戳穿了一个事实:大多数人在职场里,只会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平庸,而不是越来越优秀。
这跟大多数人的期待是不同的。
我接触过很多年轻的职场人,他们刚毕业一两年,意气风发,每年能涨一两次工资,两年工资翻几倍的也不在少数,于是他们会想:
如果按照这样的节奏,30岁的时候,我肯定月入三万至少,35岁的时候,肯定是核心管理层的一员。
可惜的是,大多数已经35岁以上的人当年也是这么想的,他们当年刚毕业几年时也跟你一样优秀,但35岁时并没有实现当初的设想。
为什么?
因为职业发展并不是一直线性增长的,所以不要把刚毕业那几年的节奏,当成是一直有的节奏。
刚毕业时你什么热情?什么体力?什么精力?什么工作强度?
35岁时,你还能那样么?
职场上有个公开的秘密,公司招人时,基层员工不喜欢招35岁以上的人。
我自己也创业两年了,收到了几百份简历,35岁以上的我也基本上会略过。
不是年龄歧视,其实你找工作不是应聘,而是竞聘,也就是你要从竞争中脱颖而出,你可能合适,但别人也合适。
能力差不多,工资要求差不多,一个是85前一个是90后,换位思考一下,如果你是老板,你会怎么选?
如果你的经验能力碾压年轻人,绝对选你。但现实不是:
大多数人只是变老了,能力并没有变牛。
35岁后最可怕的事,就是成为职场中的奢侈品
35岁后最可怕的事是什么?
就是成为职场中的奢侈品。
怎么理解呢?
第一,奢侈品很贵。
我不太懂奢侈品,但逛街时偶尔会去看看,一个LV的小包动辄两三万,一个迪奥小包也要一两万,不管你怎么营销,我都觉得贵。
职场上35岁以上的人也是如此,很贵。当然,不是价值上真的贵,而是自以为很贵,所以报价高。高中课堂我们就学了“价值决定价格”这个理论,但现实中大多数职场人似乎并不懂这个规则,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的薪资待遇应该随着工龄的增长而持续上涨。
不管自己为公司创造的价值高与低,不管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还是下降,反正我多干了一年就应该涨一年工资,这句话听上去怎么那么像“我比你年纪大,你就该让着我”?
我在招聘时也发现,90后的年轻人很多开口就是要个八千一万的,但是很多80后,不管自己能力多强,一开口就是15K、20K。
第二,奢侈品不实用。
我也买过一些奢侈品包,不过我背过的很少,大多数在柜子里一放就是半年不动一动。
为什么呢?
因为太不实用了。咱们不是那种大老板或者明星,出门有随车和助理,很多东西不用带身上,我们出门背个包,还是要讲究实用,功能和容量都要考虑。但对于奢侈品来说,它天然就是反实用性的。
职场上很多35岁以上的人也是如此,不实用。很多人也是把自己包装得很华丽,曾经担任过什么总监、合伙人,曾经在某某大公司待过,曾参与过某某知名项目,等等,一听特唬人,真实能力,特不实用。
很多人虽然35岁,但你好意思说自己有10年经验么?你难道不是一年经验重复了10年么?
第三,奢侈品不耐造。
我自己找师傅定做过几个包,几千块钱,相当实用,最重要的是耐造,一点不娇贵,随便仍随便放,不小心淋点雨洒点水没事,进门划一下也没事。但奢侈品可不行,你总怕伤害到它,拿在手里要拿好,放在柜子里要放好。
职场上很多35岁以上的人也是如此,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:
硬件基础决定软件效率,过了某个节点后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的身体素质、精神状态等各方面的素质都在不断下滑,在这种状态下你能为工作付出的精力还要再打个折。
因为35岁之后,绝大多数职场人都已经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,这就导致你的精力会被分成很多份,你要照顾老人、要照顾孩子、要照顾家庭,最后能分到工作上的还有多少?
不耐造了,体力不行了,精力不行了,不能长时间加班,不能出差很久。而且年纪那么大,也不能随便骂,还得考虑你职场老人的身份。
反观年轻人,物质压力没那么大,职场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,好用不贵又耐造。
凡事换位思考,如果你是个中年人,你可能会站在中年职场人这一边。
但如果你是个企业经营者,你就知道:
敢于重用年轻人的企业才会持续有未来!
如果你的企业不能及时换血,那么你的企业将随着年轻人变老而衰败。
阿里和华为都是持续繁荣企业的代表,为什么?因为他们都持续押注年轻人。
马云经常在公众场合说:“要敢于把后排的人向前拔”!
任正非说:“让听见炮声的人来决策”!
腾讯这点上做得不够,这几年一直在反思和改革。
最近我开始关注vivo这家企业,发现它在重用年轻人上更加激进:
对于一个手机企业,一场必须要打赢的仗就是5G技术的应用,这场硬仗上,vivo正在重用年轻人。
2017年初夏,vivo通信研究院迎来第一批学员——12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,他们将作为5G标准化研究的培养对象,开始全新的学习和生活。
这支5G青年战队没有阿里巴巴“神盾局”那么神秘,但他们同样年轻活力、朝气蓬勃,且潜力十足。
vivo建立这支团队的初衷是认为:创造未来,要靠积累和沉淀,更要寄望于年轻力量。标准化研究门槛高,人才难求,如果没有企业机构来培养新人,行业就要走向没落。
vivo在这件事上不是做做样子,比如参与国际高规格会议,许多公司派出的都是有丰富工作经验、相对成熟的员工,这也是合理的。
但vivo不是,2017年起,vivo开始有计划、有步骤地选派年轻的研究员参会。临时参会、试行常规参会、常规参会……不同形式、不同力度,但参会的机会总是能出现在年轻人眼前。
1993年的梁冬就在2018年初代表vivo和中国企业站在3GPP标准化组织会议上,当时他是最年轻的参会代表。
张晨璐作为vivo通信研究院深圳研究中心负责人,他说:“我们这个集体,是跟整个国家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。当初做这个决定,vivo的思虑十分长远,大家都认定:3G突破,4G同步,现在到了5G时代,是时候由中国来引领世界通信技术发展了。”
一群90后,和全球5G专家同台竞技,但这也是vivo的大胆之处,更是独到之处。
这是职场竞争中既公平又不公平的地方,你的竞争对手并不是你的同龄人,而是当下的所有人,尤其是年轻人。
随着整个社会的高速发展,每一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见识的世界、享用的资源都一定比上一代人更好,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,整体一定是比上一代人表现更出色的。他们更懂这个世界最新的游戏规则,他们更懂这个世界上其他年轻人的需求。
如何避免自己35岁后成为职场奢侈品?
第一: 尽可能让自己有个拔尖技能
哪怕这个技能再小,就算其它方面你很平庸,你也有个保护自己的看家本领。
你有没有给自己培养一个拔尖技能?
很多人是没有的,大部分人的平庸不是在某个方面的平庸,而是平庸的很均匀,哪哪都不突出。
如果有一天你敢说:老板,我别的都不会,但某某某工作,交给我准没错!
你就赢了。
这需要你在年轻时先专注在一个小点上持续深耕,不要贪多。
记得2018年我去一个新媒体千人峰会演讲,那时候我毕业4年,我演讲开头有一句大概是:我这个人没什么才华,不会做PPT,不太会用办公软件,不太懂管理,不擅长跟人打交道,我啥都不会,只会追热点写10W+。
台下一片笑声。其实我就是用开玩笑的方式,说出了一个事实:
你有个特长,你就有了铠甲。
第二: 逼着自己往管理岗走
如果一直在基层,那你就始终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,在军队里一个士兵不想退役,就只能逼着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军衔,企业也是如此。
管理的本质是调用一切资源来实现整体目标,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。换句话说,到了35岁作为单兵你没法跟年轻人比,但是你可以把年轻人都变成你的兵。
很多人本有机会往管理岗发展,但年轻时爱自由,爱特立独行,爱独来独往,不愿意做管理,自己放弃了,35岁就后悔了。
职场中,一定要记住一句话:位置比能力重要。
最好的方式就是,职场前几年,拼命给自己培养一个特长,然后顺势让自己往管理岗上走。
其实这有点让自己从“劳动力”变为“资本”的转变,如果你不能成为“资本”,你就永远是“卖命的一方”。
有些明星就很懂这个。
杨幂20岁出演金庸武侠剧《神雕侠侣》崭露头角,23岁被评为“四小花旦”,25岁出演《宫锁心玉》获得广泛关注,算的上是年少成名的代表了。
但她没有只在偶像演员这条赛道上一路走到底。
2013年,28岁的杨幂成立个人工作室,2014年更名嘉行杨幂工作室,签约高伟光、迪丽热巴、张云龙、李溪芮、张彬彬等年轻演员。
从此杨幂变成了“资本
ROM.6ZIZ.COM文章采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!